马上就要中秋节了,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,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,也是逐步生长形成的,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的礼制,早在《周礼》一书中,已有“中秋”一词的纪录。厥后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,在中秋时节,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,鉴赏祭拜,寄托情怀,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,形成一个传统的运动,一直到了唐代,这种祭月的民俗更为人们重视,中秋节才成为牢固的节日,《唐书·太宗记》纪录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,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时,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。中秋节的传说是很是富厚的,嫦娥奔月,吴刚伐桂,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。
中秋节也流传下了许多诗词,其中不乏一些成为经典,趁着这个时节,还不快和孩子一起来读读这些经典:《水调歌头》【宋】苏轼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烂醉陶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回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离合悲欢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希望人恒久,千里共婵娟。
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(宋神宗熙宁九年)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。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历程:“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烂醉陶醉。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”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差别,自求外放,辗转在各地为官。
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,以求兄弟多多聚会。公元1074年(熙宁七年)苏轼差知密州。
到密州后,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。公元1076年的中秋,皓月当空,银辉各处,词人与弟弟苏辙划分之后,已七年未得团聚。现在,词人面临一轮明月,心潮起伏,于是乘酒兴正酣,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。
《望月怀远》【唐】张九龄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(733),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。遭奸相李林甫离间倾轧后,于开元二十四年(736)罢相。
《望月怀远》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,同《感遇十二首》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。《中秋月》【宋】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,此夕羁人独向隅。未必素娥无怅恨,玉蟾清冷桂花孤。
中秋月圆,月光洒在庭院,院中梧桐树影婆娑,我一人羁旅异乡,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,时间徐徐已往,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。遥看天上明月,想那月宫中的婵娟,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,陪同她的,究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。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【唐】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
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侪相聚时所作。诗题为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,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。
原诗诗题下注云:“时会琴客”,说明佳节良友相聚,并非独吟。《西江月》【宋】苏轼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?夜来风叶已鸣廊。看取眉头鬓上。
酒贱常愁客少,月明多被云妨。中秋谁与共孤光。
把盏凄然北望。公元1080年(元丰三年)作于黄州。
洪柏昭《三苏传》认为“谪黄第二年的中秋,苏轼写了首《西江月·黄州中秋》词”。关立勋《宋词精品》也认为是“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”,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“中秋谁与共孤光,把盏凄然北望”,作者“北望”是面向汴京,体现的是“对神宗天子的期望”。盖国梁在《唐宋词三百首》中同样认为该词是苏轼谪黄第二年“作于黄州的中秋”。
吕观仁在《苏轼词注》中,直接用《黄州中秋》作标题。《宋词英华苏轼词选集》只提供一个注释:一本有标题为“黄州中秋”。
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》说此词作于元丰三年。《秋宵月下有怀》【唐】孟浩然秋空明月悬,色泽露沾湿。惊鹊栖未定,飞萤卷帘入。庭槐寒影疏,邻杵夜声急。
佳期旷何许,望望空伫立。通读整篇,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,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乐成营造。诗人以流水般流通的文笔,以“明月”“惊鹊”“寒影”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。
徜徉其中,能清楚地瞥见他的思痕,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,听到他的叹息。《琵琶仙·中秋》【清】纳兰性德碧海年年,试问取、冰轮为谁圆缺?吹到一片秋香,清辉了如雪。愁中看、晴天良夜,知道尽成悲咽。
只影现在,那堪重对,旧时明月。花径里、戏捉迷藏,曾惹下萧萧井梧叶。记否轻纨小扇,又几番凉热。
只落得,填膺百感,总茫茫、不关离别。一任紫玉无情,夜寒吹裂。词作乃中秋月下,对于昔时情爱的思忆。
此词可能作于康熙十六年(1678)中秋。这年春天,纳兰妻卢氏病故。
《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》【唐】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,况是清秋仙府间。凝光悠悠寒露坠,此时立在最高山。碧虚无云风不起,山上长松山下水。群动悠然一顾中,天高地平千万里。
少君引我升玉坛,礼空遥请真仙官。云拼欲下星斗动,天乐一声肌骨寒。
金霞昕昕渐东上,轮欹影促犹频望。绝景良时难再并,他年这天应惆怅。
永贞革新失败后,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(今湖南常德),桃源县就位于这里。在这里他难免悲凉之感,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。著名的《竹枝词》《浪淘沙》都写于这一时期。
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《游桃源一百韵》七言诗《桃源行》等。更巧的另有一首《八月十五日夜玩月》是五律,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行知了。
从《游桃源一百韵》中“彩云迎蹑履,遂登最高顶”等诗句看,和这首诗“凝光悠悠寒露坠,此时立在最高山”是同一回事。《满江红·中秋寄远》【宋】辛弃疾快上西楼,怕天放、浮云遮月。但唤取、玉纤横管,一声吹裂。
谁做冰壶凉世界,最怜玉斧修时节。问嫦娥、孤令有愁无?应华发。云液满,琼杯滑。长袖起,清歌咽。
叹十常八九,欲磨还缺。希望长圆如此夜,人情未必看承别。把从前、离恨总成欢,归时说。
《满江红·中秋寄远》作于末孝宗乾道中期(1169年前后),辛弃疾任建康(今江苏南京)通判。词中女子的身份有多种说法,一说是与辛弃疾有着情感纠葛的歌舞女子,即情人,一说是辛弃疾的妻子。
《尾犯·甲辰中秋》【宋】吴文英绀海掣微云,金井暮凉,梧韵风急。那边楼高,想清光先得。江汜冷、冰绡乍洗,素娥堪,菱花再拭。
影留人去,忍向夜深,帘户照痕迹。竹房苔径小,对日暮、数尽烟碧。
露蓼香泾,记年时相识。二十五、声声秋点,梦不认、屏山路窄。醉魂幽扬,满地桂阴无人惜。此词作于公元1244年中秋。
甲辰年即公元1244年(南宋理宗淳祐四年),凭据夏承焘《吴梦窗系年》,其时词人四十五岁,尚在苏州。甲辰年是苏姬离去之年,苏姬去后五月为中秋,故有“影留人去”之语。
《阳关曲·中秋月》【宋】苏轼中秋作本名小秦王,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,银汉无声转玉盘。今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那边看。熙宁十年(1077)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。
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,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,八月中秋之后刚刚离去。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。此词就是在这种配景下创作的。《江城子·中秋早雨晚晴》【宋】陈著中秋佳月最端圆。
老痴顽。见多番。杯酒相延,今夕不应慳。残雨如何妨乐事,声淅淅,点斑斑。
天应有意故遮阑。拍人间。轻易看。利益时光,须用著些难。
直待黄昏风卷霁,金滟滟,玉团团。中秋节,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为每年夏历八月十五,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。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,古时称为仲秋,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,故民间称为中秋,又称秋夕、八月节、八月半、月夕、月节,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,象征团圆,又称为团圆节。
《木兰花慢·可怜今夕月》【宋】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,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,因用《天问》体赋。可怜今夕月,向那边,去悠悠?是别有人间,那里才见,光影东头?是天外。空汗漫,但长风浩浩送中秋?飞镜无根谁系?姮娥不嫁谁留?谓经海底问无由,模糊使人愁。
怕万里长鲸,纵横触破,玉殿琼楼。虾蟆故堪浴水,问云何玉兔解沉浮?若道都齐无恙,云何徐徐如钩?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上饶带湖闲居时的作品。
辛词继续《楚辞》的传统是多方面的,像这首直接用“天问体”来体现,也是一例。《中秋对月》【唐】曹松无云世界秋三五,共看蟾盘上海涯。
直到天头天尽处,未曾私照一人家。这首诗写得很是明快,可能是受了其时晴空万里、皓月当空的影响,诗的前两句也只是形貌了中秋时的景致和人们争相赏月,平淡无奇,但诗人笔锋一转,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,一人家很显着就是指帝王家,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绝不偏袒,它的灼烁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,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、万物平等的泛爱思想。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【唐】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,曲江池畔杏园边。
今年八月十五夜,湓浦沙头水馆前。西北望乡那边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昨风一吹无人会,今夜清光似往年。
诗读至此,不禁为之动容,白居易是如此幻化的再现自己的悲苦感,也不禁赞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,尺幅之间恣意形貌无形的心里悲苦!接待喜欢分享孩子智力开发、学习等育儿问题的朋侪们在下面评论区提出名贵意见。我们专注于6~15岁儿童脑力营养,学习发展,专注力提升,如果您觉着有收获,还望多多点赞、转发或关注,予以我们最大的支持!。
本文来源:火狐体育官网登录入口-www.guyaair.com